四千二百九十三章 隐藏的考题-《军工科技》

    李工走到LED屏前,点开了楼顶起降点的结构图:“我们的楼顶起降点,都是建在承重能力达标的大楼上,而且加了抗震支架,能抵御7级地震。大风方面,我们做过风洞测试,就算遇到12级台风,起降点也不会坍塌。至于老人和小孩,飞行器里装了专门的安全座椅,还有语音提示系统,比如‘请系好安全带’‘即将起飞’,就算是第一次乘坐,也能轻松操作。灵湖测试时,我们邀请了20位老人和10个小孩体验,所有人都觉得很安全,还有个小朋友说,比坐过山车还好玩。”

    台下响起一阵笑声,气氛轻松了不少。吴浩看了看手表,已经十一点半了,会议差不多要进入尾声。他拿起笔记本,翻到最后一页,上面写着他准备的总结发言要点:技术成熟、民生导向、安全可控。他觉得,这三点,就是这个项目最核心的优势。

    十二点整,张主任拿起话筒,宣布进入总结环节。每个专家都要发表简短的意见,最后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论证。吴浩是最后一个发言的,他站起身,目光扫过全场:“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,我见证了这个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;作为专家,我也客观评估了项目的技术和安全性。我认为,安西智能低空交通网络项目,技术成熟、方案可行,而且真正考虑到了老百姓的需求。它不仅能缓解地面交通拥堵,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比如飞行器制造、软件研发,为安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。我支持这个项目通过论证。”

    他的话音刚落,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李工和项目团队的人,眼睛都红了,几个年轻工程师甚至悄悄擦了擦眼泪。

    投票结果很快出来了——全票通过。张主任拿着投票结果,激动地说:“我宣布,安西智能低空交通网络项目,专家论证通过!接下来,我们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,争取明年年初就能在城西试点运营,让老百姓早日坐上‘空中出租车’!”

    会场里的掌声更响了,记者们纷纷涌到台前,对着张主任和李工拍照。吴浩悄悄退到走廊上,推开玻璃门,外面的雪已经停了,阳光照在雪地上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远处的天空中,一架民航客机缓缓飞过,留下一道白色的航迹云。他想起刚才李工说的那个老大娘,想起灵湖边上的大爷,想起那些期待着“空中出行”的老百姓,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。

    这时,口袋里的手机响了,是林薇打来的。“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外面下雪了”林薇的声音软软的,带着撒娇的期待。

    吴浩笑了,对着电话说:“快了,这边的事情办完了,马上就回去。”

    电话那头,林薇露出了心喜的笑容:“好,等你回来”

    吴浩挂了电话,抬头望向天空,阳光正好,雪地上的反光像撒了一层碎钻。他知道,安西的低空交通时代,就要来了。而这一切,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,更是无数人对“更美好出行”的期待,是一座城市对“未来生活”的探索。雪落安西,带来的不仅是冬日的寒意,更带来了温暖的希望——那是科技照亮生活的希望,是老百姓对幸福日子的希望。

    他转身走回会场,准备和项目团队一起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。走廊里,李工正和几个专家说着什么,脸上满是笑容。吴浩走过去,拍了拍李工的肩膀:“走,中午我请大家吃饭,好好庆祝一下。”

    李工笑着点头,眼睛里闪着光:“好!等明年项目运营了,我请您坐第一班‘空中出租车’,咱们从城西飞到城东,看看安西的雪景!”

    吴浩笑着答应了。他知道,那一天不会太远。而安西这座城市,也会因为这个项目,变得更加便捷、更加美好,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“样板间”。雪后的阳光,正透过走廊的窗户,洒在他们身上,温暖而明亮。

    雪粒在午后渐次转为棉絮般的鹅毛大雪,国际酒店宴会厅的水晶灯映着窗外纷飞的雪幕,将整个会场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。当王教授问及起降点安全性时,李工的指尖在遥控器上微微发颤,LED屏上的楼顶起降点结构图突然闪过一道蓝光——那是吴浩团队研发的抗震支架三维演示图,金属架构在虚拟场景中经受着模拟地震波的冲击,纹丝不动。

    “诸位请看,”李工深吸一口气,放大了结构图的角落细节,“每个起降点的承重柱都植入了应力传感器,实时向指挥中心传输数据。去年灵湖区域发生过4.2级地震,测试起降点的偏移量小于0.5毫米。”他调出后台监控截图,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,“我们在支架材料中加入了记忆合金,就算遇到强风扭曲,也能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原型。”

    坐在后排的消防支队陈队长忽然举起手,红色肩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:“李工,假设起降点起火,飞行器能不能在浓烟中安全撤离?”这个问题让空气瞬间凝固,几个年轻工程师下意识攥紧了笔记本。吴浩注意到李工喉结滚动了一下,却见他转身调出另一组画面——灵湖测试基地的消防演练视频里,模拟起降点在火焰中燃烧,飞行器的红外避障系统穿透浓烟,精准识别出300米外的备用起降点。

    “我们在飞行器底部安装了热成像仪,”李工的声音恢复了镇定,“就算起降点被浓烟覆盖,系统也能通过温度差定位安全区域。而且每个起降点都配备了自动喷淋系统,响应时间不超过8秒。”他指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,“这是上个月的演练数据,从起火到最后一架飞行器撤离,全程只用了2分17秒。”

    陈队长盯着屏幕良久,忽然笑了:“去年我们支队参加过无人机救援演练,你们这系统比那时候先进多了。”会场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,吴浩看见李工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,却仍挺直了脊梁。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,一束阳光斜斜穿过云层,在李工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。